经典诵读·红色档案里的抗战记忆⑧丨赵一曼致儿书
从8月25日起,云南广播电视台与云南省档案馆合作,在七彩云端推出特别栏目《经典诵读·红色档案里的抗战记忆》。史海钩沉,从文献、书信、日记、电文中,打捞珍贵的历史片段;深情演绎,用主持人专业的诵读,致敬家国记忆;以声音的艺术让抗战精神穿越时空,照亮前行的道路。
从8月25日起,云南广播电视台与云南省档案馆合作,在七彩云端推出特别栏目《经典诵读·红色档案里的抗战记忆》。史海钩沉,从文献、书信、日记、电文中,打捞珍贵的历史片段;深情演绎,用主持人专业的诵读,致敬家国记忆;以声音的艺术让抗战精神穿越时空,照亮前行的道路。
清晨打开电脑,一段标注着“日本封禁70余年 赵一曼受刑珍贵影像首次公开”的视频推送闯入视线,指尖悬在播放键上许久,竟有些不敢触碰——我知道这段影像背后,是一位女英雄用血肉之躯扛下的苦难,是日本侵略者试图永远掩盖的罪行,更是我们刻在骨血里“勿忘国耻”的警醒。当画
1905年,赵一曼出生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,本名李坤泰。她从小就性格豪爽、刚毅坚强、爱读书。
赵一曼的母亲,是一位中国传统式的妇女,她勤劳,善良,一共生育了六女二男,赵一曼排行第七,虽然赵一曼出生时,中国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,但家里仍旧有着浓厚的“封建气息”
1934年7月,赵一曼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,后出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。她以非凡的智慧与勇气,成为日伪报纸上赫赫有名的“双枪白马”女政委。
行李箱摊放在地上,还没来得及收拾,67岁的陈红将自己像行李箱一样,平放在沙发上。30多度的天气,她的右腿穿着跟棉裤一般厚的弹力袜,从脚底一直到大腿根部,“不穿的话,腿会肿得像大象腿。”
照片里透着的安宁,永远停驻在1930年的某个时刻,那时哈尔滨的丁香还未沾染硝烟。然而,当九一八事变爆发后,东北大地陷入了黑暗的深渊,这位母亲便决然奔赴抗日战场,她怀中的孩子已托付给亲人。
“当陈掖贤(宁儿)得知自己的母亲是赵一曼时,百感交集。他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将母亲的遗书抄写了下来,虽然只有短短161个字,但他抄了很久。当晚,陈掖贤就用钢针在自己的手臂上刺下‘赵一曼’三个字,表达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崇敬。”7月11日,四川省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讲
1936年8月2日,赵一曼在东北珠河的土地上英勇牺牲,年仅30岁,她为国家和民族献出了生命,而她的抗日事迹深深打动了后人,但最让人动容的,还是她临终前写给儿子陈掖贤的那封遗书。
1982年8月15日,北京工业学校安静的办公室里,同事张老师有些心神不宁。老陈——陈掖贤,连续几天没露面了。这人一向守时,连感冒发烧都很少请假。张老师越想越不对劲,拉上另一位同事直奔陈掖贤家。
赵一曼,本名李坤泰,出生在四川宜宾的一个传统地主家庭。虽然身处封建背景之中,她的心却早已归于革命。1927年,她获得了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进修的宝贵机会。
毛主席看完信件后顿时勃然大怒,但却在看到落款人姓名的一瞬间,陷入了长久的沉默。因为这个人正是烈士赵一曼的儿子,陈掖贤。